在东周时期,中国历史被分为两个重要阶段:春秋与战国。而二者的分界点,正是“三家分晋”与“田氏代齐”这两大事件所标志的。所谓“田氏代齐”在线炒股配资平台,指的是齐国的姜氏王室最终被国内势力强大的田氏家族取而代之,从此姜姓王室彻底失去了对齐国的统治地位。而“三家分晋”则是指晋国本来由四大卿族共掌朝政,然而在内斗中,赵、魏、韩三家联合将智氏消灭,进而瓜分晋国国君的封地,建立了三国。这两个事件共同揭开了春秋走向战国的序幕。
后人常有假设:如果晋国能够保持强盛而不分裂,历史或许会截然不同。晋国地处中原腹地,若有明主在位,北方可以轻取羸弱的燕国,西方可以灭掉尚处困境的秦国,南方则能逐步侵蚕庞大的楚国,东方还可以施压富庶的齐国。若真如此,晋国有望在春秋战国之交便实现一统。然而历史没有“如果”。晋国在内部权臣逐渐坐大、宗室势力日渐式微的背景下最终走向分裂。三晋的出现,不仅未能遏制秦国的崛起,反而成为秦国东进扩张的踏脚石,逐个被击破。
展开剩余63%那么问题来了,作为当年雄踞中原的霸主,晋国为何最终会走向分裂?答案可以归结为一句话:卿族过于强盛,而公族宗室的力量却日益衰弱。追溯源头,还要从西周的分封制谈起。按照制度,天子将土地与人民分封给诸侯,而诸侯再将部分土地授予公子、公孙,使其出任卿大夫,辅佐政务甚至掌握兵权。大多数国家皆如此,例如秦国历代国君都习惯让公子兄弟出任大将军或相国,楚国、魏国、齐国也都沿用同样做法。然而,晋国却出现了特殊情况。
这一切的转折源于晋献公的“骊姬之乱”。他逼死太子申生,迫使重耳、夷吾出奔国外,更是大肆屠戮宗室,致使公族元气大伤。从此晋国再无“公族为卿”的传统,史称“晋无公族”。后续即位的晋君们缺乏宗室辅佐,迫不得已依赖异姓卿族。晋文公时期,六卿制度初步成型,卿族掌握了朝政,国君反而被架空。到了晋定公时,范氏、中行氏相继衰落,仅余四卿执掌大权。再到晋出公之世,四大家族彻底撕破脸皮,爆发长期内战,智氏被灭,赵魏韩三家各得其利。此后,周天子不得不正式承认赵、魏、韩为诸侯,晋国公室彻底沦为虚名。
历史脉络清晰可见:公元前453年,赵魏韩三家合力灭智氏,晋出公兵败身亡,晋室大势已去。公元前403年,周威烈王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,晋国虽尚存曲沃、绛等城邑,却已形同残躯。到了公元前376年,晋静公被罢黜,晋国最终灭亡。作为亡国之君,晋静公的命运也颇为悲惨。他先是被安置在魏国,后来因赵、韩与魏之间的战事不断,数次被迫迁徙,在端氏与屯留之间颠沛流离,完全成了政治角力的牺牲品。
至于他的结局,《史记》里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——“昭侯十年,韩姬弑其君悼公。”这位所谓的“悼公”并非早已去世的晋悼公,更不是韩国国君,而极有可能就是无处容身的晋静公。如果推测成立,那么晋静公是死于一位自己的妃子之手。而这位妃子,很可能是赵魏韩三家暗中安插在他身边的棋子。可以说,晋国最后一位国君不仅亡国无力回天,连身后性命也终究没能逃脱三晋的掌控与摆布。
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晋国的衰亡逻辑,也为后世敲响了警钟:当权臣坐大、宗室失势,国家的分裂与灭亡几乎不可避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